意拳的價值
珠海韓競辰
意拳從創立之始,就以在博擊中,瞬間爆發出巨大能量而異軍突起,這種能力意拳習慣上統稱為“整體力”“渾元力”。意拳的拳學理論與實踐效果,即刻引起了整個武術界的關注,隨之眾多武術界人士越來越多地投入到研究,探索意拳的特殊效能中來,近年尤盛,時至今日,論著很多,唯不足大多仍停留在表象的,片面局部的,甚至於臆造的困境之中。尚無全面的,系統的完整解釋,無怪乎?意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曾講:“百年之後,方知我道真。”做為意拳後學時感汗顏,敢不努力。筆者不揣淺陋,將自己所習,所研之心得,自認為意拳價值所在,直承於眾。鑒於意拳理論體系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,因而有必要將一些名詞稍加解釋,以利於後文的理解。
一、名詞解釋
1. 自然
〈1〉 純自然:是指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與演講規律,即自然生態。
〈2〉 習慣自然:是由人類主觀意識而規範,通過不斷演習,強化而形成的自覺言行。時間越久越自然,自然到在廁所?也會問:「你吃飯了嗎?」
〈3〉 本體客觀條件與事物客觀需求條件相吻合之應用自然:這個題目本身已經很清楚了,無需贅言。
2. 整體
〈1〉 表象整體:多描可觀察的,形態的整體狀況。
〈2〉 意向整體:多由人類自身主觀意識設計塑造的自以為是的整體狀況。
〈3〉 內在機制與外在機制以及明確地目的性有機融合,協調統一的整體:這是中華民族最高,也是最佳的整體狀況。
3. 渾元
是人類完美主義的理想終極追求目標,事物豐富地內含由此而生,如果要掛靠學科,全人類結晶盡在此中。佛學“隨緣說法”亦根於此。所以才有了一個具體事物,居然產生繁雜解釋的現象。
二、意拳的價值
1. 換勁
換勁之說,在傳統武術中,由來已久,“換勁”一詞由幾時提出,何人最先提出,實無從考查,留待史學家去研究吧。這?僅從具體內容說起。所謂“換勁”是指將〈類勞作養成的用力習慣成運動機制(傳統稱為“濁力”),通過特殊的訓練手段和過程,使之轉化為拳術運動乃至專項運動需求的用力習慣成運動機制。意拳將“樁法換勁”做為訓練過程中極重要的環節,並以功架耐力,功夫的表象認識,深入到內在本質的。意在健全內,外運動機制的廣泛研究。從而使傳統的“樁法換勁”又有了新的,更為豐富的內容。因而在許多場合,我明確地告訴大家,“樁法”是早就有的,不是意拳獨有的,但是對“樁法”的從新認識,附於“樁法”新的,豐富地內容是王薌齋先生獨有的。而且他將樁法訓練提到一個首要的貫通訓練始終的最高位置。
2. 樁法的價值
〈1〉 肩架配備:所謂“肩架配備”用現代知識來講,即是“人體運動最佳結構”,意拳對運動人體結構的認識,首先確立了三大準則;即生理器官結構與生理機能結構相結合;保護需求與進取需求相結合;兩大結構再結合。形成了一個即不違反生理(健康、醫療作用),又能滿足攻防需求的最佳拳術運動結構。因而意拳將這個完備的結構,稱其為“渾元樁”進而求出“渾元力”。
〈2〉 試力:意拳將首先獲得的基本結構,再進一步的放在運動中(自身的)或有一定阻力的狀態下,習至實踐中不斷測試,反饋修正。正所謂“求諸己身,反向身外求”,使之逐步完善,形成良好的運動機制。意拳將這個過程稱為“試力”,力由站而生,由試而知,由用而得。
3. 意拳對“力”的認識價值
意拳提出了一個與習拳者固有觀念相違背的觀點,“一用力便是錯”“舒適得力”。這對一般接受的。因而就有人提出“很客觀”的反對意見,“不用力怎麼打”“舒適就不得力,得力就不舒適。”意拳不用力之說,是針對所謂肌肉伸縮產生力,一味把玩肌肉鬆緊游戲的人而已。前文提到的“濁力”而言。意拳發展了傳統中“筋長者力大”觀點,找到了更直接,更快,是成效的認識與方法。明確提出“筋存勁力,骨存神”的精辟指導原則。它比依靠肌肉收縮產生的力量,更滲透,更具摧毀力和符合動能需求。所謂“舒適得力”是指優良的,通暢的運動機制,保証了力的順暢發出與充分發揮力的完整性,從而有效提高打擊力。
|
4. 整體觀價值
眾所周知意拳最強調“整體”。一般人總以“整體力”取代意拳“整體”內涵,實在大錯特錯。“整體力”僅僅是意拳應用瞬間時的外在體觀而已,意拳所提倡“整體”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“整體觀念”。用以衡量與實踐的大原則,尺度。它貫穿認識與訓練始終,不放過每一細小環節,從而擴展了“體認”二字的深刻內涵。達至“動愈微而神愈全”“有感皆應”的上乘境界,實乃不二法門。
5. 理論聯系實際
意拳對意識活動與形體活動的研究,遵循傳統“知行”觀,提出了“抽象有無具體之認”的實用原則,反對空談理論,反對誇大意識作用的無稽言行,不主張由意識強加於體的意向感受訓練,筆者稱其為:練時感覺良好,一用全無的玩感覺。同時也反對盲目功夫觀念。所謂“盲目”應用時不好,沒有達到預期效果,往往只怪自己功夫不到家,從不考慮所習是否有問題。同時亦有許多合理不合理法的客觀現象亦應加以注意。
6. 矛盾統一價值
意拳對拳術運動中相互對應的(俗稱矛盾)因素的研究,採納了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學說觀點,傳統文化將對應關係歸納為幾點:(1)對立統一(2)互根,互依(3)消長轉化。啟發了意拳從事物的獨立性專共性入手,分析相互對應因素有機結合點,從而找到了解決矛盾的具體方法。使武術界夢寐已求的即不受力,同時又可以打擊對方,成為真實可行,行之必果的客觀事實。進入了即充分表達獨立又具有豐富內涵的拳術至高境界。“內虛靈,外挺拔,舒適得力為基本不動的原則,更以剛柔虛實,動靜,緊鬆同時起參互錯綜作用。”
7. 步入必然的價值
意拳在實際搏擊中,往往表現出“只一下”。戰鬥就結束了。許多人將這一意拳的奇特現象理解為“奮力一博”,“孤注一擲”更有甚者曰:“瘋狗”精神。實在無知之極!只所以意拳會有這種現象產生,是因為意拳已從判斷式的偶然性結果,進入完備式的必然性結果。尤如王老所言:如大冶洪爐無物不陶溶。假借宇宙無窮力。意力水面行,運力如山飛。經過了“菩薩畏因,凡人畏果”的修行功夫。
三、總結
總體來講,意拳究在民族文化,研在拳術實踐,意拳是繼承了傳統拳學與拳術的,又在人類知識更新的推動下,進行了一次又一次全面的,深入的再認識,再實踐反復印証後,而確立自身的原理原則,指導拳術行為。而形成既有全新理論又有獨特訓練程序的重在實踐的獨立體係。思之所及,信馬由僵,具體細節,另文再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