鄧昌成 武藝世界
教授高式八卦掌, 形意掌, 意拳, 楊戌太極拳
cstang.bagua@gmail.com

課程資訊,
聯絡:
cstang.bagua@gmail.com

 

教室地址: 養心武藝

香港灣仔軒尼詩道68-76
號 新禧大樓15B

香港意拳學會    HONG KONG YI QUAN SOCIETY LIMITED

章選讀 - Articles

站樁的再認識

李天德、禤紹燦 


站樁-為意拳入門必修科目。能否入門則要看你對站樁的認識程度,清楚明白站樁的目的是甚麼?達到目的的手段又是甚麼?在鍛鍊中可收事半功倍之效。本文試從下列兩點申述並以證高明! 

目的:

    站樁是為將來在拳術運動中合理地使人體本能力應用出來。而整箇意拳訓練過程都是為這個目的而服務。 

手段:

(1) 肩架配備 (形的問題) 

      肩架配備是因為拳術運動中的需要而產生,意拳的肩架結構要
      求是以「不受力」為基本原則。在人體生理力學而言是最堅固
      者。搏擊中雙方少不免有接觸的“一剎那”,手為前鋒,上肢
      如負擔對手的力量及身體處於不穩定的狀態,不用說一踫便散
      。是以薌齋先生對肩架的要求早經規劃,不能踰越。諸如「高
      不過眉、低不過臍」、「左手不到右邊來、右手不往左邊去」
      ,指出人體生理上肢在特定範圍內是通順而有力,否則會違背
      生理不易得力。 

    • 「不要有平面積」、

    • 「肩撐肘橫」、

    • 「沉肩墜肘」 及

    • 「腋半張」

    四點是針對上肢架構的具體要求。由於意拳需要的是「不受
   力」,是以有「不要有平面積」之議,這就是說大
      小臂和各平面比較,都呈斜面形態。「肩撐肘橫」、「沉肩墜
      肘」及「腋半張」又為建立斜面及撐圓提供條件,實為意拳等
      特有之橫直力,同時俱備豎立規範,王師爺對意拳肩架創立亦
      在於此。為免過於強調「肩撐肘橫」而適得其反造成平面積,
      故以「沉肩墜肘」、「腋半張」作為標尺度。建立起一個同時 
      俱備攻防的至佳架構,可說令中國拳術注入新的生命。更由於 
      肩架「不受力」在應用中令對手無所著力(力量落空),自身才 
      可以在舒適得力的形態下發出架的應有效應及整體力量。另身 
      體軀幹的要求,頭部要「虛靈挺拔」,「髮如線繫」領起全身。 
      胸部既不窩胸更不挺胸,含蓄中放鬆便可。「下顎微收」脊背 
      自拔。身軀自然正直,所謂「尾閭中正」守中之道。至於「守 
      中用中」並非指外形而言,而是指自身運動的整體條件在應用 
      時的完備性。是以「臀不外凸」、「胯不內兜」有如坐凳。下 
      肢膝要提(縱),可使重心靈活調配。小腿外側要崩,內側要裹, 
      勿使歪斜。踝、膝、胯、三節宜虛虛對準,總以力順為佳。腳 
      掌要有扒撐之意,站時重心處於前三後七,用時顛倒互用,不 
      立故常。以上不論站樁作拳都為鍛鍊時全身處於平衡穩定、輕 
      鬆靈敏,自然舒暢而得力為目的。 

 (2) 意中力 (感覺及意念) 

     上文提的意拳要旨都是耳熟能詳,其中最重要而最難知道的是 
     在鍛鍊時,怎樣做才是合乎拳術的拳理與原則,上列要旨是基 
     本條件,都是敘述身體各部在拳術運動中的應有狀態,也即是 
     各項不同能力(勁道)的體現。這些能力需要通過特定的形體操訓 
     練,才可以合理而正確地掌握其運用。試舉一例來說明這重要 
     的過程。例如 “腳掌要有扒撐之意”,這?說的 “扒” 與 “撐” 
     是相反方向的力,相反的動作,也可以說是 “矛盾” 的動作和 
     力。如果沒有經過形體操的特定訓練,沒有好好掌握在運動中 
     (上落步) “扒” 與 “撐” 的具體體認,一開始便在站椿中盲目去 
     想去練。便變成沒有準則,各師各法的自我創造 “扒” 與 “撐” 
     之力,到頭來腳上又 “扒”又“撐”一動也動不了,而祗是在感 
     覺上強化“扒”“撐”的感覺。這樣在抽象中而沒有具體體認, 
     便成了無根的鍛練。到應用時,腳上無法產生“扒”“撐”勁道 
     的拳術效果。其中關鍵要明白個中道理,是必需經遇特定的形 
     體操訓練,分開去掌握“扒”與“撐”的活動動作,與動作中整 
     體間架的要求(形的要求),和在 “扒”“撐”動作中中間過程所產 
     生的拳術效果(力的體認),當身體熟練的體認了各方面動的要求 
     後,在站樁時,身體各部份的要求由自身感覺中(神意的體現), 
     再體現出在形體訓練時所找到的 “扒” 與 “撐” 的形與力狀 
     態,在不動中整體聯系表達出來。初由大動,後由微動中體現 
     出來。那麼「大動不如小動、小動不如不動」而至「不動中的 
     動」便成理。這就是意拳說的「意中力」俗謂「摸東西」是也! 
     在訓練中從小動中可以領略 “扒” 與 “撐” 兩個相反動作中在 
     整體參與下,動作的轉換越來越近,越來越迅速,薌齋先生謂: 
    「動愈微而神愈全」,快將接近到圓融而達於統一的「意中力」 
     階段。「一動一靜互為其根」、「鬆鬆緊緊莫過正」、「虛實 
     實虛得中平」的運動過程中所產生的「整體」拳術效果便可以 
     落實。 

總結: 

  以站樁作為身體各種能力的圓融複合系統,不斷的疊加強化, 
     令整體的神、形、意、力之間的關係更加完備及更多元化,是 
     以意拳前輩有云:「發力不好問試力;試力不好問站樁」。站 
     樁為萬法之本,本中之本,是研究意拳過程中不斷印證的橋樑 
     及增加整體拳術內涵的系統。神、形、意、力的完美整體結合, 
     不特在靜止狀態下表達出來,而在動中一舉手一投足間亦可表 
     露無遺,這便是意拳中的 “拳舞”。到應用時一瞬間可表達出整 
     體協調自然而得力的 “一”。在意拳的訓練過程中,練者可正確 
     的領略到 “拳” 與 “自身” 是根本同一樣東西,這是 “自然力” 
     之所在。先求自身之裝備,自身條件正與不正,先求諸內,才 
     可以有條件求諸於外,而這外求本也是自身的問題。甚至可以 
     說 “拳” 與我們的生命是分不開,拳之為道,便在於此。說到 
     這裡我們巳進入了意拳另一個層次的體認和感受。意拳巳不是 
     “打人”與“不被人打”那麼簡單的東西,王師爺說“拳道微末 
     技” 便是指此了。最後筆者重申一定要從基本運動中以形體操 
     訓練為手段去建立合理的拳術基礎,更輔以原則原理去認識。 
     再通過站樁、試力、發力等過程把意拳特有效果達出來。意拳 
     不是只靠 “站樁” 便可以自然產生驚人的打擊力,這是不乎合 
     拳術的原理。 

     王師爺說: 
        “動是甚麼” 
        “靜是甚麼” 
        “結果是甚麼”? 
        “中間過程又是甚麼”? 
       要細思其理好好掌握諸方面在運動中的要求。 

 又謂 “動乎不得不止,止乎不得不動” 說的是要建立在運動
 本體過程中的拳術效果,而不是一站便去追求感覺上的意 
     拳各項要旨。更不是站著,拉好樁架,這裡和那裡對爭,上下 
     對拉,左右對爭,這便是意拳?這樣做所產生的感覺效果,只 
     是空想出來的東西,是沒有“根”的意念活動,這裡所說的“根” 
     是一再強調由基本運動過程中以形體操訓練出來的,這基礎便 
     是拳術的原則原理之所在。學者不要忘記,拳只有原則原理, 
     別無他法,而各法都離不開合理的自身拳術運動的體認。 

 

BACK